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
第1课 “百家争鸣”和儒家思想的形成
一 、“百家争鸣”局面出现是什么原因及评价
1、缘由:
(1)春秋战国时期,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.社会地位较低的士,遭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.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需要,提源于己的倡导.
(2)政治和经济大变动,致使教育和学术范围也发生变化.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、进步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.这类学者和思想流派,被叫做“诸子百家”.
(3)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、批驳,形成了“百家争鸣”的局面;同时,各家彼此吸收、融合,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.
2、评价:
“百家争鸣”是中国历第思想解放运动,是中国学术文化、思想道德进步的要紧阶段,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进步的基础.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.
2、孔子和早期儒学
1、孔子生平: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,春秋晚期鲁国人,是的思想家、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,儒家学派的开创者,后人尊称“至圣”.
2、早期儒学:
(1)孔子创立儒家学派.孔子的思想核心是“仁”.他觉得仁就是爱人,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惜,融洽相处;要做到待人宽容,“已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.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,爱护民力,取信于民,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.孔子首创私人讲学,倡导“有教无类”,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.
(2)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要紧代表人物.孟子进步了孔子“仁”的思想,倡导实行“仁政”,进一步提出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”的民本思想.在伦理观上,孟子倡导“性本善”.
荀子也倡导统治者施政用“仁义”和“王道”,以德服人,并提出“君者舟也,庶人者水也.水则载舟,水则覆舟”的论断.
(3)孟子、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,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,使儒学体系愈加完整,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.
3、道家和法家
1、道家:
(1)老子,道家学派的开创者.老子觉得世界万物的本原是“道”.他强调所有要适应自然,倡导清静无为、满足寡欲.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,在于大家的行为违背了自然,提出“无为而治”的政治倡导.
(2)庄子,继承和进步了老子的学说.
2、法家:
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.倡导君主要以法治国,借助权术驾驭大臣,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,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.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升到极点,迎合了打造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势头.
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"
1、 从“无为”到“有为”
(1)缘由:秦末战火频繁,社会经济破坏紧急.
(2)目的: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,统治者吸取道家“无为而治”的思想,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.
(3)手段:减轻田租、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、让很多士兵回家,授与田宅,并免除肯定的赋税和徭役等.
(4)结果: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,汉朝的经济实力渐渐恢复和增强,人民生活安定,社会兴盛,国力日盛.
(5)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:
内:诸侯国的权势日益膨胀,土地兼并紧急,割据局面正在形成.
外:匈奴为患,边关危机,威胁着西汉的稳定.
(6)为了加大中央集权,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进步需要,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年代的需要.
2、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
1、董仲舒其人:
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.他把诸子百家里道家、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,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.汉武帝在位期间,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,阐发他的儒学思想.
2、董仲舒的思想倡导:
(1)为适应汉武帝加大中央集权的需要,提出“春秋大一统”和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的倡导.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.
(2)为了加大君权,董仲舒宣扬“君权神授”.他提出了“天人合一”和“天人感应”学说.
(3) 董仲舒还提出了“君为臣纲”“父为子纲”“夫为妻纲”和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五种待人处事的道德标准,后人总结为“三纲五常”.
3、儒学成为正统
1、儒学兴起是什么原因:
汉武帝起用不少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.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、任官授爵的规范.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,儒学得以大兴.
2、儒学教育情况:
(1)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.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,称为“博士”.自此,教育为儒家所垄断.
(2)兴办太学,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,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.太学的兴办,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,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;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儒学的地位.
(3)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,初步打造了地方教育系统.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,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.
3、结果: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,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.
宋明理学
1、三教合一
1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进步:
魏晋南北朝时期,佛教、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.儒学吸收佛教、道教的精神,有了新的进步.
2、隋朝:
儒学家提出“三教合归儒”的倡导,又称“三教合一”,倡导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、道教的理论.
3、唐朝:
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,即尊道、礼佛、崇儒.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,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.
2、程朱理学:
1、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缘由:
(1)统治者支持:长期的混乱,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,宋代统治者主张尊儒读经.
(2)儒家学者的努力:展开了复兴儒学、抨击佛道的活动;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讲解儒家义理,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——“理学”.
(3)代表人物:北宋时期的程颢、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,收获为突出,所以“理学”也称为“程朱理学”.
2、程朱理学的内涵:
(1)程颢、程颐的思想倡导:
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.万物只有一个天理,倡导先有理而后有物.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.
(2)朱熹的思想倡导:
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.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,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.强调“存天理,灭人欲”.
3、程朱理学的影响: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,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.朱熹编著的《四书章句集注》,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.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、朝鲜乃至欧洲;在日本和朝鲜,甚至形成“朱子学”学派.
3、陆王心学
1、陆九渊的思想倡导:
把“心”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,提出“心”就是“理”的倡导;强调“宇宙便是吾心,吾心即是真理”,觉得天地万物都在心中.
2、王阳明心学出现的背景:
(1)明中期将来,阶级矛盾日益尖锐,社会动荡不安,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.
(2)王阳明继承和进步了陆九渊的学说,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.
3、王阳明的思想倡导:
(1)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“心外无佛,即心是佛”思想,宣扬“心外无物”“心外无理”的命题.
(2)在认识论上,他提出“致良知”和“知行合一”的学说.
4、评价:
明朝中期将来,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.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进步,对中国社会政治、文化教育与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.但,王阳明的“知行合一”并不可以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.
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
1、李贽的离经叛道
1、李贽离经叛道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:
(1)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.
(2)江南一带工商业者成为社会上不可忽略的力量.
(3)社会吏治腐败,*佞当道.
(4)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,不愿与他们同流,形成了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.
2、李贽的思想倡导: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,儒家经典更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.他觉得是非标准根据年代变化而变化,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.他批判道学家“存天理,灭人欲”的不真实说教,强调人正当的私欲.
2、明清时期的三大进步思想家
1、黄宗羲的思想倡导:
(1)对君主专制规范进行猛烈抨击,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.
(2)提出“天下为主,君为客”的民主思想.
(3)影响:黄宗羲的政治倡导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规范,有极其要紧的意义,对将来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进用途.
2、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:
(1)倡导走出家门,到实践中求真知,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.
(2)著述《天下郡国利病书》.这部书记述了山川形势、物产风俗、民生利弊,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.
(3)影响: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,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.
3、王夫之的唯物思想
(1)思想来源:他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,并加以进步.
(2)思想倡导:王夫之觉得世界是物质的,所有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;在认识论方面,他觉得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,所有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.他还觉得静止是相对的,运动是绝对的,具备朴素的辩证法思想.
(3)影响:王夫之的唯物思想,启示了近代大家的思维办法,具备划年代的意义.
4、进步思想家思想的积极意义:
黄宗羲、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,促进国内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,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.
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由来及其进步
第5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由来
1、“人是万物的尺度”
1、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:
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,奴隶制民主政治进步到顶峰.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.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,有的学者的研究愈加关注“人”本身.
2、 智者学派的思想倡导:
(1)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,研究人类,深思人类自己.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、社会组织、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.
(2)强调人的价值.
(3)代表人物及倡导:
普罗泰格拉提出“人是万物的尺度”,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所有的尺度,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.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,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.
2、美德即常识
1、苏格拉底的思想倡导:
(1)主张“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”,期望重新打造大家的道德价值观,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规范.
(2)提出“美德即常识”的思想.
(3)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,世界上无人自愿作恶,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.
(4)教育对美德同样要紧,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些美德.
2、影响: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,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要紧表现,他使哲学真的成为一门研究“人”的知识.
3、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
1、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,著有《理想国》一书,他依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根据出身,把每一个人明确分工,各司其职,倡导有正义感和理性的“贤人”统治国家.
2、柏拉图的这种想法尽管有不少错误,但他鼓励大家独立理性考虑.为理性主义的进步奠定了基础.
3、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不少学术范围获得了卓越的收获,成为古希腊博学的人.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,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,人类是高级的.
第6课 文静复兴和宗教改革
1、 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
文静复兴的背景:
(1)出现了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的工商业城巾.在激烈的角逐中纷纷采取鼓励进步工商业的政策,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进步,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.
(2)新兴资产阶级期望创造财富,他们看重通过改进生产技术、提升经营方法创造财富.
(3)教会严格控制着文化思想的进步.
2、文静复兴
1、性质: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.借古时候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.
2核心:人文土义.倡导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,觉得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,需要一定人的价值和尊严.
3、表现:第一在文学艺术范围表现出来.
4、代表人物:
(1)薄伽丘,文静复兴时期文学家,代表作简短小说集《10日谈》.作者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,宣传人类平等,倡导进步人的个性.
(2)但丁和彼特拉克,他们和薄伽丘一块被誉为文静复兴“文学三杰”.但丁在他的长诗《神曲》中,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.彼特拉克的代表作是《歌集》,他早提出要以“人的知识”代替“神的知识”,被叫做“人文主义之父”.
(3)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创作了很多杰出作品,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.
5、文静复兴的扩展:
16世纪将来,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,愈加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,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生活活的世界.
3、宗教改革
1、缘由:
(1)文静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遭到质疑,需要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.
(2)天主教会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权势非常大,教会不只在精神上统治着德意志,还从德意志掠取了很多财富,德意志因此被叫做“教皇的奶牛”.
(3)罗马教皇以集资修缮教堂为名,供应赎罪券,激化了矛盾.
2、马丁路德改革:
(1)马丁路德的“九十五条论纲”,列举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谎谬,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.
(2)马丁路德的思想倡导:只须有真诚的信仰,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,不需要购买赎罪券.他倡导每一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讲解《圣经》的权利,而不是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.
(3)影响: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很多地方兴起,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基督教派,这类教派统称为新教.新教除去路德派以外还有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.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,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.民众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,解放了思想,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进步.
第7课 启蒙运动
1、 理性年代的到来
1,缘由:
(1)文静复兴运动的推进.
(2)自然科学获得重大进展.
(3)资本主义的进步,新兴资产阶级需要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.
2、代表人物:伏尔泰、孟德斯鸠、卢梭等一大量启蒙思想家.
3、思想倡导:
(1)启蒙思想家们不满足于对人性的尊重,需要获得人本身的解放,进一步进步了人文主义.
(2)他们否定所有外在权威,觉得判断是非的规范只有人我们的“理性”. “理性”是启蒙运动的核心.
4、影响:
启蒙思想家们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,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年代.他们以生动的文笔,通过戏剧、小说等形式,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,反对专制和愚昧,倡导科学、自由和平,促进了思想的解放.
2、法国的启蒙思想家
1、伏尔泰,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.
2、思想倡导:
(1)猛烈抨击天主教会,称教皇为“两足禽兽”,号召人民粉碎教会这个邪恶权势.
(2)他反对君主专制,主张君主立宪制;
(3)他倡导“天分人权”,觉得生活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.
(4)他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,在法律面前每人平等.
3、孟德斯鸠:(1)反对君主专制,提出了“三权分立”学说.
(2)影响:孟德斯鸠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规范的合理性,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.他的代表作是《论法的精神》.
4、卢梭:
(1)著有《社会契约论》一书,讲解了“天分人权”和“人民主权”思想.
(2)他觉得国家的主权是人民,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他同人民签订的契约,假如他违反了民意,人民就有权*.
(3)卢梭还觉得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.
3、启蒙运动的扩展
1、康德:德意志的哲学家,著有《纯粹理性批判》等著作,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.
2、评价:启蒙运动是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,它进一步解放了大家的思想,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,传播了自由和平等思想.启蒙运动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欧洲范围,很大地激励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.启蒙思想成为大家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,在人类历史进步进程中发挥了要紧用途.
第三单元
古时候中国的科技与文学艺术
第8课 古时候中国的创造和发现
1、四大创造
1、概况:
火药、指南针、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时候有代表性的科技收获.
2、四大创造的产生与传播:
(1)造纸术.西汉前期,中国已经有了纸.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,人称“蔡侯纸”.造纸术的创造与改进,是书写材料的伟*.
(2)印刷术.隋唐之际,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.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年代,大家已经用了彩色套印技术.北宋平民毕升创造了胶泥活字印刷术.
(3)火药.唐末,火药开始用于军事.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、火箭、火炮等.宋朝为了抵御辽、西夏和金的进攻,军事上广泛用火药.
(4)指南针.世界上早的指南仪器是中国在战国时期创造的“司南”.后来,大家借助磁铁指南的特质,制成指南针.北宋时,指南针应用于航海.
(5)传播.
a 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,促进了欧洲文化的进步.
b 火药传入欧洲,推进了欧洲火药武器的进步,加快了欧洲封建规范的衰落.
c 指南针的用法,促进了远洋航行,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年代.
d 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,造出了我们的活字印刷机,推进了文静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,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.
2、《九章算术》和珠算
1、《九章算术》 成书于东汉,使用了当时世界上一流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,是当时世界上一流的应用数学著作.标志着中国古时候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.
2、珠算
珠算运算法编成歌诀流利顺口,配合小九九和十进位值制记数法,运算如飞.明清时期,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进步.明朝时,珠算法已传播到朝鲜、日本、东南亚以至世界其他区域.
3、石氏星表和浑仪
1、中国是天文学进步早的国家之1、
2、中国古时候天象观测记录,是世界公认悠久系统的.
3、编出了世界上早的星表.
4、《石氏星表》是世界上现存古老的星表,保留了一百多颗恒星的赤道坐标数据,对天文研究具备要紧参考价值.
5、为了更好地察看天象,古时候中国创制了很多一流的天文观测仪器,如浑仪、简仪等.
4、《授时历》和四大农书
1、夏朝时,国内就有了历法《夏小正》,商朝改进为“殷历”.
2、元朝时,郭守敬编订的《授时历》,集前代各家历法优点之大成,是国内古时候出色的历法. 3、四大农书.
(1)西汉汜胜之的《汜胜之书》;
(2)北魏贾思勰的《齐民要术》;
(3)元朝王祯的《农书》;
(4)明朝徐光启的《农政全书》;
(5)特征:是中国古时候收获卓著的四大农书.《齐民要术》是国内现存早、完整、系统的—部古时候农业科学著作.
5、《伤寒杂病论》和《本草纲目》
1、西汉编定的《黄帝内经》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.
2、东汉末年,张仲景的中医专著《伤寒杂病论》.创造性地提出辩证施治的办法,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,被后世医家誉为“万世宝典”.
3、李时珍,写成药物学巨著《本草纲目》,对中药学的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.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.被誉为“东方药物巨典”.
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
1、从《诗经》到唐诗
1、《诗经》
(1)中国第—部诗歌总集《诗经》.分为风、雅、颂三部分.
(2)《诗经》经孔子整理编定,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,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.
(3)屈原的抒情长诗《离骚》想象奇特,具备浪漫主义风格,是楚辞的代表作,楚辞因此又称“骚体”.
2、唐诗
(1)唐诗兴盛是什么原因:
a 唐朝文明开放与兴盛的社会环境.
b 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兴盛.
(2)代表人物及作品:
a 初唐的诗人有王勃、陈子昂等.王勃的“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”,是千古传诵的名句.
b 盛唐诗人:
高适的“大漠穷秋塞草腓,孤城落日斗兵稀”,岑参的“四边伐鼓雪海涌,三军大呼阴山动”,都洋溢着豪迈的气概;孟浩然、王维的山水诗,景物如画,意境幽深,孟浩然的“野旷天低树,江清月近人”,王维的“江流天地外,山色有无中”,都富于诗情画意.李白、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进步兴盛的丰碑.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,取得“诗仙”的美誉;杜甫以现实主义的“诗史”,被誉为“诗圣”.
c 中唐的白居易,倡导“文章合为时而著,诗歌合为事而作”,创作了很多平实浅近,针砭时弊的讽喻诗.
2、宋词和元曲
1、宋词出现是什么原因:
(1宋代商业的进步.
(2)城市的兴盛.
(3)市民数目的不断增加.
2、流派:
(1)婉约派 代表人物 柳永、李清照.
柳永州《雨霖铃》的“多情自古伤离别,更那堪、冷落清秋节!今霄酒醒什么地方?杨柳岸、晓风残月”!
李清照的“花自飘零水自流,一种相思,两处闲愁”等,都是流传极为广泛的佳句.
(2)豪放派 代表人物 苏轼、辛弃疾等.
苏轼的“乱石穿空,惊涛拍岸,卷起千堆雪”,
3、元曲:元代,散曲的创作进入兴盛阶段,与元杂剧一块,合称为元曲.元曲通俗生动,豪放飘逸,以关汉卿、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收获高.
3、明清小说
1、小说的进步经历:
(1)魏晋南北朝,出现了《搜神记》等志怪小说.
(2)唐朝简短小说传奇.
(3)宋朝供说话人用的话本,把中国小说创作推向一个新阶段.
2、明清小说兴盛是什么原因:
(1)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.
(2)手工业、商业兴盛,资本主义萌芽出现,市民阶层扩大.
(3)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,小说创作进入如火如荼的阶段.
3、代表作品:《三国演义》、《水浒传》、《西游记》和《红楼梦》四部长篇小说为.
4、评价:它们是中国文学的瑰宝,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.
第10课 充满魔力的字画和戏曲艺术
1、汉字与书法艺术
1、汉字的进步经历:
(1)汉字是世界上古老的文字之1、六千多年前,“图画文字”出现.
(2)象形字后来渐渐符号化,脱离图画,形成汉字.
(3)至商朝,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.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.
2、书法艺术的形成:
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,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.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,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点的一种艺术形式.
3、代表人物及特征:
(1)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,钟繇、王羲之贡献大.
(2)唐代楷书步人盛世,欧阳询、颜真卿、柳公权的楷书各具特征,分别被叫做欧体、颜体和柳体,成为后人学习、临摹的范式.
(3)魏晋以来,草书风靡不衰,名家辈出.东晋的王羲之、王献之,唐朝的张旭、怀素等,都是草书大伙.
(4)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任,东晋王羲之、唐朝颜真卿、北宋苏轼、元朝赵孟頫、明朝文征明等人的行书,历来备受世人喜欢.
2、笔墨丹青中国画
中国画的进步经历:
(1)彩陶画:《鹳鱼石斧图》是其中的杰作.
(2)战国帛画:《人物龙风图》《人物驭龙图》,造型准确,线条流畅,色彩绚丽,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.
(3)魏晋时期,顾恺之留下了《女史箴图》《洛神赋图》等传世佳作,提出“以形写神”,画人物要重视表现人的精神风韵.
(4)隋唐时期,展子虔、阎立本、吴道子等创作出《游春图》《步辇图》和《送子天王图》等很多出色作品.
(5)敦煌莫高窟的壁画.
(6)北宋画家张择端的《清明上河图》.
3、京剧的出现
1、进步经历:
(1)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,称为优伶.
(2)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.
(3)明朝时候,江苏昆山一带形成的昆曲,流传甚广.
(4)清朝前期,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,风行一时.
道光年间,形成“徽汉合流”的局面.形成了一个新剧种,就是后来的京剧.
(6)同治、光绪年间,京剧走向成熟.
2、代表人物:程长庚、谭鑫培等号称“同光十三绝”的艺人.